“商贾们多起来了,登州府所能收到的商税自然也就更多。”
“商税多了,工坊、学堂、修桥铺路等等需要花钱的事情就都可以铺开。”
杨少峰笑了笑,望着朱标问道:“殿下以为如何?”
朱标点了点头,迟疑半晌后却又继续问道:“姐夫,其他地方呢?”
杨少峰笑了笑,说道:“殿下,《吴越春秋·阖闾内传》中说因地制宜,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又说因时制宜。”
“各个州县的发展,皆是要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才行,完全照搬宁阳县或者登州府的路子,也不见得一定会成功。”
被杨少峰这么一说,朱标不禁大失所望。
然而杨少峰却又笑了笑,说道:“殿下,虽然各个州县的发展要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,但是有一句话却是共通的。”读书吧
朱标眼前一亮,连声追问道:“姐夫快说,是什么话?”
杨少峰道:“要想富,先修路,多生孩子多种树。”
朱标微微一怔,随即便小声重复了一遍。
“要想富,先修路,多生孩子多种树?”
杨少峰嗯了一声,说道:“不错。”
“因为说一千,道一万,无论是因时制宜还是因地制宜,最后都离不开的一个因素就是人。”
“倘若丁口数量不足,田地谁来耕种?道路又让谁来修?”
朱标点了点头,随即又满是好奇的问道:“那先修路和多种树又怎么说?”
杨少峰道:“所谓先修路,就是类似于宁阳县和登州这样儿修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