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页无法加载
翻页 夜间
黑龙江读书网>穿越历史>秦人的悠闲生活 > 第十二章 齐鲁博士
    近来,商颜山下多了一种吃食,那就是一种很大的饼,一张饼如同洗衣的木盆那般大,一个正常食量的人可以吃上四五天。一家四口人,吃一张饼就能够顶两餐。扶苏发现自从自己做出了这种饼之后,就成了家仆们最热衷的食物。如果他们能够吃饱,也算是保证自己的家产万全了。每个人都是宝贵的生产力。这些天,扶苏偶尔会问询一些老秦人的种地技巧。秋雨过去了,夏收与秋收也都结束了,关中又出现了无所事事的闲人。尤其是商颜山周边的闲人比别处更多,这些闲人们都想要在这里找一些活,帮忙运一些土,挖一条渠。天气都入冬了,家家户户都担心自家的粮食不够吃,想要找些活多换些粮食,也并不是所有人的粮食都充足。章邯要的人手不多,他只要力气大的,并且要粮食少的,还要县官给的验,验明身份之后,才会在干活之后给人粮食。而章邯亲自挑选人手,他甚至要看看来人壮实与否,还要看看牙口,看久了就让人心里不太舒服。章邯挑人像是在挑牲口。扶苏扭过头不去看他,提着笔在竹简上记录着,记录的都是农事与饮食,与气候水土方面的事。扶苏觉得他也可以学贾思勰那样著书,贾思勰所著的《齐民要术》何其难得。那么换作如今,是不是也可以写一卷书。总归是有用的,人们的饭菜应该丰盛一些也好。扶苏手中的笔没停,继续书写着。田安是一位动手能力很强的老人家,不只是造家具与生活用品上的动手能力,还有做饭的水平。和面的技巧他老人家一学就会,大抵是田安小时候是齐人,他对米面的吃食自小就很熟悉,因此在和面技巧上稍稍改变一下,他老人家很快就掌握了。此刻,田安正在教导几个老妇和面,如有人做错了,他就会喝骂。田安虽是个老内侍,却长得高大,光是往那里一站就颇有威严。在宫里,田安就安排高泉宫的宫人们做事,因此他在面对这些人时也会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,让这些家仆听之任之。李由回家的第三天,这人又回来了,这一次来商颜山的不仅仅是他自己。跟着李由来到此地的还有两位中年人,这两人一胖一瘦。李由介绍道:“公子,此二人乃是奉陛下诏命入朝的儒学博士。”“臣叔孙通,久闻公子贤名,特来拜谒。”扶苏作揖回礼。另一人也行礼道:“老朽奉始皇帝诏命入秦,听闻公子事迹,特来拜谒。”因为这里没有宅邸,所以扶苏只能在新开挖的河渠边,摆个饮宴。只是这里的家仆看到客人都没什么好脸色,如果是干活的苦力也就罢了,那些人不会白吃粮食。可客人就不一样了,吃了就走,走了又会再来。家仆中有个小丫头,叫狸奴儿,这名字田安给她取的名字,这个丫头大概只有九岁。田安十分喜欢她,就将她收为孙女抚养了。狸奴是对小猫的称呼,这丫头就像小猫一样机敏又聪明。平日里,田安便唤她奴儿。即便是在宫中,能够得到田安赏识的人并不多。现在,奴儿将一碗面片与一碗腌萝卜端到客人的案上,而后她抱着小木盆神色十分不悦地站在不远处。每当那三位客人多吃一口粮食,奴儿就抿着嘴,多难受几分。李由痛快地吃了一顿,嘴里还在嚼着腌萝卜,言道:“也不知道为何,自从回去之后,总是想着公子的吃食。”言罢,桌上的饼与菜都吃完了,甚至那一大碗面片也不剩了。两位博士也罢,其中一人年纪看起来老迈许多,此人两鬓已白,须发中也有不少白发。“臣到了这般年纪,能吃的就不多了。”他行礼道:“臣伏生,是那淳于越游说老夫,前来拜谒公子,又遇丞相之子引见,前来叨扰了。”叔孙通看着更胖一些,稍矮一些。伏生看着更高更瘦。这两人都是儒家学术圈中颇有名望的人,不然李由不会这么重视。既然李由重视,那也是老师重视的,尤其是此二人的影响力。这两人的身后,可是一大批的齐鲁名仕与学子。伏生抚须询问道:“久闻公子好学,喜看书。”现在秦国一统了六国,这天下都是秦国的疆域,始皇帝完成了一件了不得的事。从春秋战国伊始,五百年间没人办成的事,被秦国完成了。因此,现在的大秦对天下的影响最大,而始皇帝的长子,也就是自己这个公子扶苏,有着秦国公子这个身份,自然会受到诸多关注。以及爱看书,爱看什么书。而且,议论秦国公子恐怕已成了六国旧贵族的茶余饭后了。也只有他们这些曾经是最高阶层的人,会关注的话题。从爱看韩非的书开始,拜丞相李斯为老师,以及这大半年的种种,说不定扶苏的名声已传播许久。那位离开咸阳的王绾,此人离开之后就在各地奔走,哭诉也好,庆祝劫后余生也罢。李斯如何,公子扶苏如何,通过王绾已传到了很多人的耳中。扶苏收回心神,倒了一碗热茶,又道:“平日里会看一些书,诸子的书多有涉猎。”这也没办法,在这个生活单调且没什么乐趣的秦人生活中,看书是一件十分难得的消遣,反正咸阳宫有看不完的书。伏生的目光看向桌案一旁,桌案旁就放着一卷竹简,来见时公子就是拿着这卷竹简作揖行礼的。面对秦国的公子,身为齐鲁儒家名仕,伏生的眼神中还是有警惕,不会与公子说太多,此来咸阳面对始皇帝,他也有所保留,当年的诸子百家经过战乱留存至今的也不多了。还活跃在天下各地的诸子后人,也就这么几家了,就怕始皇帝再多杀几家。伏生询问道:“可否容老朽看公子的这卷书?”扶苏将竹简递上,道:“这都是平日里写的笔记。”田安看着两位儒家名仕面容带着微笑,又道:“公子每每看书,都会写笔记习惯。”伏生看着笔记上内容,神色时而困惑,时而释然。叔孙通也很想看看秦国公子所写的笔记会是什么样,可三人并排而坐,中间夹着一个李由,怎么都看不到。伏生看得很仔细,看得也很慢,甚至能够听到竹简在他手中缓缓铺开的动静。而后,这位老人家又将这卷竹简收了起来,他行礼道:“公子,能否老臣将此书带回咸阳住处,明日再送还公子。”扶苏站起身道:“无妨。”伏生躬身行礼,而后转身就走。就吃了几口吃食,话也没说两句,这个伏生说走就要走,叔孙通道:“哎呀,这才想起来在咸阳还有亲眷需要去拜访。”扶苏听明白对方的意思,会意道:“老先生何时再来都可以。”叔孙通目光上下打量着这个大秦公子,而后缓缓点头,转身跟上了伏生的脚步。待两人走远,李由道:“公子,何不将此二人收为客卿?”扶苏道:“这两位老人家一看就是十分了得的人物。”李由放低自己的嗓音,凑近道:“公子,那伏生是孔子弟子的后人,此人在齐鲁两地颇有名望,还有叔孙通是孔鲋的弟子。”孔鲋这个人扶苏听闻过,是孔子的第八代世孙,是孔子他老人家活生生的后人。春秋战国才过去五百余年,孔子他老人后人至今还活生生地。李由感慨道:“原来家父是想要请给孔鲋入秦,可孔鲋不愿,却让他的弟子叔孙通来秦。”现在来秦的六国博士,扶苏听说的已有四位,有淳于越,周青臣,伏生,叔孙通。扶苏道:“你不送这两位博士回咸阳吗?”李由咧嘴笑道:“今天还有一人要来。”“何人?”话音刚落,就听有马蹄声由远而近,来人穿着秦军甲胄,到了近前便勒马住行。大抵是跑得太着急,扶苏见到这匹马的腹部还有不少已凝固的泥浆,再看眼前之人,正是当初与李由一起离开咸阳,如今才归的少府卿王贲。翻身下马,王贲便伸手重重地拍在李由的后背上。这让李由发出一声惨叫。现在的李由很瘦弱,被如此一拍当场发出一声惨叫,而后扶着一旁的树咳嗽了起来。王贲不悦道:“怎么成这副模样了?”李由退后两步,道:“你身上有血味。”王贲抬起胳膊仔细嗅了嗅,闻得很仔细,又道:“末将带了一些南郡的酒水,来献给公子。”酒水在如今很值钱,这个时代人们的经济行为是很古朴的,一坛酒水可以换不少粮食。扶苏十分乐意让田安带着人手,将一个个酒坛子从马车上搬下来,都存入库房中。财富是积少成多的,粮食与人口也是财富的一部分。酒水倒入碗中,王贲先是灌了一大口,道:“南郡的事总算是平定了。”李由喝了三大碗就有些醉了,他低声道:“公子,其实在上郡我也没救人,我不会救人,我也不会治病,其实我与王贲一样,谁也没比谁好。”酒劲上头,李由神色痛苦,应该是又想起了在上郡时的种种,他低声道:“你王贲杀人,我李由埋人,都是脏活累活。”不多时,王贲喝得醉醺醺就回了咸阳城。扶苏看着已醉倒的李由,看着天色已入夜,外面寒风还在呼号,只能留下来照看他。“公子,这是田爷爷煮的。”一碗煮好的羊肉汤放到了面前,正在冒着热气。扶苏道:“奴儿,你有梦想吗?”奴儿蹙眉道:“梦想是什么?”“就是你想要的东西。”她笑起来眯着眼,道:“爹娘常说,要是有吃不完的粮食就好了,还要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家,公子来了我们就能吃饱饭了,奴儿想……”她的话语顿了顿,又道:“想公子永远不会死。”扶苏失声一笑,道:“早点回家休息吧。”这丫头离开时哼着小调。这间小屋算不上宅邸,只能放下一个书架,一张桌案,还有一个炉子,能够遮风蔽雨就很好。李由的鼾声此起彼伏。扶苏想起了奴儿的话语,多半是她这个年纪就看过了很多死亡,她觉得人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。从书架上拿了一卷竹简,扶苏坐在油灯边开始写着自己的笔记,这些陈列的笔记相当于调查关中民生情况的报告。关中绝大部分的农户都是有耕田的,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一两个壮年男子在军中。关中农户的家庭结构并不复杂,每户人家少则一两口人,多则十余口人,这些家庭状况都是从春耕时节开始,观察所得。他们多数以家庭为一组,每家耕种五亩或十余亩地。比如说一家有三个兄弟,各自有了婆娘,生了孩子,那么一家有十余口人,也是常事。扶苏已习惯了这种观察,观察需要细致入微,且有耐心。看看如今的秦人是不是按照秋收冬藏的规律生活,或者是他们的作息习惯。哪怕是收效甚微,扶苏也觉得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,才会有最珍贵的收获。自从郑国渠开辟之后,西北沿线数百余里的田亩成了沃土,关中的人口其实并不萧条,但开垦的田地依旧不够。直到天亮,扶苏这才发现不知不觉已过去了一夜。田安一把年纪了始终站在屋内,多半是他已习惯了站着入睡,后背稍稍靠着墙就能睡着。扶苏站起身刚走动两步,田安便醒了,他看了看四下又道:“天亮了,公子该洗漱了。”扶苏道:“收拾收拾就回宫吧。”半个时辰之后,田安已准备好了回宫的车驾,扶苏见到屋内的李由已不在了。田安道:“李校令离开时还带走了公子的几卷书,说是明天再来归还公子。”扶苏回屋确认一番李由带去的几卷书,顿感不妙,那几卷书写着的都是些……还未确定能否使用的观点,譬如说为人为民,以维护与团结群众为先的种种理念。且不说李由带去的几卷书,先前伏生带去的笔记是民生调查的一部分,扶苏又在这里等了大半天也没见人将笔记送回来。名士大儒也会食言不成,以后不想再借出去了。